一组亮眼的数据,是宁波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成效最生动的写照。今年前11月,市属企业累计实现营业收入1068.05亿元、利润总额81.22亿元、完成有效投资817.13亿元,同比2019年前三季度分别增长172.6%、138.2%和141.6%,各项指标均创同期历史最高水平。2家企业资产规模超千亿元,4家企业资产规模超600亿元。全市国有企业控股上市公司达8家。
一、优化国有资本布局结构,主责主业更加聚焦
围绕打基础、利长远、惠民生、补短板,优化增量投向,宁波国资国企充分发挥在国计民生、公共服务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方面先导优势,重点投向轨道交通、高速公路、能源、水务等领域,以及新一代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先后投资了极氪新能源汽车、荣芯半导体等“独角兽”企业。2020年以来,完成有效投资超2300亿元,发挥了我市投资的顶梁柱作用。
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除了要找准定位、聚焦主业、强化经营,还需进一步减轻负担,保障运转高效。宁波市国资系统推进专业化重组改革,已累计推进3组(次)企业间横向战略性重组涉及4户市属国有重点企业。此外,还深入推进国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市属企业共完成80宗、33亿元低效无效资产处置和173宗、26亿元历史遗留不动产确权。通过聚焦主业、减轻负担,宁波国有资本布局结构得到明显优化。
二、不断健全市场化经营机制,企业动力活力充分激发
活力不足,是国有企业改革三年行动靶向攻坚的重点之一。宁波市国资委大力推进“去机关化”改革,端走“铁饭碗”、打破“大锅饭”,全面推行经理层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建立市场化用工机制,加大正向激励力度。15户子企业开展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国有科技型企业股权或分红激励、骨干员工持股等中长期激励试点,累计激励804人次,全力推动“人员能上能下、能进能出、薪酬能高能低”逐步常态化。截至11月底,宁波市属企业经理层签约率、市场化公开招聘率、全员绩效考核覆盖率均达100%。以业绩为导向,强制拉开各市属企业负责人薪酬差距,最高薪酬是最低的2.12倍,反应灵敏、运行高效、充满活力的市场化经营机制正加快形成。
作为宁波首家新组建的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通商集团“一企一策”探索推动符合条件的下属企业建立健全差异化考核机制,落实“业绩与薪酬双对标”,推动符合条件的企业探索建立“增量业绩决定增量激励”的超额利润分享机制、“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项目跟投机制以及研发团队持股等股权激励计划,充分调动经营团队和核心骨干的积极性,今年前11月,公司利润总额同比增长96.78%。
始终坚持“一切为了人才”的核心宗旨,交投公司将人效管理指标纳入各级管理者的考核中,今年以来,公司管理人员竞争上岗比例达到58.46%,末等调整或不胜任退出比率达4.23%。所属子企业交通检测按照“岗位认定”与“综合打分”相结合的方式确定53名研发、技术和经营管理骨干为员工持股计划首批持股人员,公司全面焕发生机,业务区域拓展至全国,市场竞争力和经营业绩显着提升,企业初具规模,营业收入和盈利水平在同行业内比较领先,2022年获评国务院国资委双百行动“标杆企业”称号。
三、现代企业制度不断完善,公司治理水平实现新提升
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是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的制度根基。宁波国资国企聚焦重点难点问题,通过建立规范董事会建设、落实董事会职权,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经营业绩持续改善。为促进国有企业董事会建设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宁波市国资委配套制定出台外部董事选聘管理等系列制度办法,形成了宁波市属企业董事会建设“1+N”制度体系,通过企业、政府机关、高校等各种渠道,推动外部董事多元化配备,形成90人左右的外部董事人才库。市属企业及各级子企业董事会“外大于内”比例达100%。此外,宁波市国资委持续加强对董事会工作的指导监督和考核评价,深入开展宁波市属企业董事会年度和任期评价,细化企业董事会日常运行检查和评估,强化对董事会和外部董事的日常评价。
开投集团组建了“外大于内”的公司董事会和围绕审计、战略、薪酬等职能的专门委员会,并积极开展对标世界一流行动,围绕8大对标领域,制定了89项主要措施对标清单。截止今年11月底,开投集团资产总额超952亿元,同比增长11.82%;营业收入超450亿元,同比增长42.21%;利润总额超44亿元,同比增长46.90%。在国务院国资委和省国资委“三个标杆”评选中,开投集团入选标杆企业,此外,其子公司宁波能源集团入选国务院国资委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示范企业。
快马加鞭未下鞍,撸起袖子加油干。接下来,宁波将始终坚定不移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发挥国有经济在推进“六大变革”、打造“六个之都”、奋力开创现代化滨海大都市建设中奋力书写宁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篇章的“国企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