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市践行“两山”理念 打造生态寺观 |
||||
|
||||
湖州市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诞生地,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重要萌发地;生态是湖州最显着的优势,绿色是湖州最动人的色彩。近年来,湖州坚持聚焦独特的生态资源禀赋和宗教中国化重点,守正创新、持续发力,以生态寺观建设“小切口”助力生态文明建设“大场景”,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高站位强化组织领导。坚强的组织领导是做好工作的根本保证。湖州坚定站位全局,将生态寺观建设作为深入推进宗教中国化、宗教事务治理现代化在基层走深走实的重要载体,提升思想认识,增强行动自觉。成立由市、区县民宗局局长任成员的领导小组,形成市级牵头抓总、区县分头落实的工作格局。着力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将生态寺观建设作为市对区县民宗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传导压力、提振动力。定期召开生态寺观建设现场会、推进会,建立季度比拼亮晒机制,“赛马式”展示建设成效。 二、高标准做优规划引领。布局决定格局,格局决定结局。湖州注重规划先行,按照“一年定框架、两年立标准、三年编规划、五年见成效”的总体思路,制定《生态寺院建设实施意见》,分步实施、有序推进。率先在安吉县开展试点,结合实际研究提出生态保护外围“绿线”、建设选址边界“红线”、建筑控制范围“灰线”的“生态三线”规划理念。注重数字赋能,会同德清县首创“场所空间规划一张图”应用,在线实时监测“生态三线”动态,加强对生态寺观建设的监督管理。注重提质扩面,及时在全市推广试点经验,组织各区县精心制定《生态寺观建设详规》,共绘生态寺观美丽新图景。 三、高质量推进建管并重。生态寺观建设,三分建、七分管。湖州坚持“扩标提质”,2019年出台全国首个《生态寺院建设规范》地方标准、2020年上升为省级标准,2022年主动、多次向国家机关有关单位汇报对接,力争该规范上升为国家标准。坚持“增色添彩”,梳理生态寺观建设正反清单20余项,落实太阳能路灯、环保香炉、光伏发电等配套,融入自然、景观等元素,推动场所建筑与园林风景、城市景观融为一体。坚持“精耕细作”,对照“清洁、清净、清新”要求,全面实施“厨房、厕所、垃圾”三位一体管控,建立动态管理机制,促进工作常态、长效。2022年,经过自主申报、培育建设、考核验收、通报授牌等4个环节,全市完成36个场所生态寺观创建,其中灵峰寺获“浙江省生态寺观建设示范场所”。 四、高品质增强文化浸润。生态文化是引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精神力量。湖州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在潜移默化中培养生态意识。深挖绿色文化“富矿”,多种形式宣传湖州“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等荣誉,增强宗教界人士、广大信众对绿色生态文化的共识。广弘之江问道“气度”,每年举办场所负责人、教职人员培训班,都将生态寺观建设作为重要内容,切实以文化润教,加强宣贯引导。厚植生态思想“根基”,将生态思想与宗教中国化有机融合,推动生态理念植入宗教活动,连续8年推行文明敬香、鲜花礼佛,持续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活动百余场,覆盖信众2万余人,不断培树生态自觉。 五、高规格夯实活动支撑。举办特色活动是扩大工作影响力、提高工作辨识度的重要载体。湖州借助生态寺观首发地优势,高规格举办“之江问道-2022·中国佛教生态寺院建设研讨会”“中国生态寺院建设论坛”“长三角生态寺院建设现场会”等全国性重量级活动6次,发布长三角生态寺院建设共同宣言,得到了全国宗教界的高度认可。特别是由中佛协主办的“之江问道-2022·中国佛教生态寺院建设研讨会”在湖州成功举办,中央统战部、省民宗委、中佛协等200余人参会,发表生态建设论文21篇,《中国宗教》连续两年刊登湖州生态寺观建设经验文章16篇,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
|
||||
(编辑: 湖州市民宗局) | ||||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
||||
|